Search

當孩子犯錯引導他如何修補錯誤而不是幫他善後

我在煎魚,長子在幫忙倒出剛榨好的果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當孩子犯錯引導他如何修補錯誤而不是幫他善後

我在煎魚,長子在幫忙倒出剛榨好的果汁時突然他叫了一聲,我看到果汁四濺在地板上、流理台上,弄得到處都是。瞬間閃過不耐與煩躁的火氣,但我忍住要噴出的火氣問:「發生甚麼事﹖」他低哼了一聲回:「好煩﹗但沒事﹗」我說:「小亨,性子不要那麼急﹗有些事就不會那麼煩。而人生有些事真的很煩,但還是要做,人生就是這樣。」

我繼續煎魚,他在善後。

在重視升學的華人父母眼中,孩子常常只要會讀書就好。關於生活中的其他面向,好像都不干孩子的事,父母幫忙決定要不要補習﹖要不要學才藝﹖甚至要吃什麼﹖要穿什麼﹖都是父母說了算。而生活中出現的錯誤或不良習慣,父母不是忙著幫忙善後就是視而不見。等到孩子大一點,卻連書都讀不好時,父母的壓力與憤怒,就把親子之間薄弱的愛摧毀,還怨孩子不知好歹,辜負親恩,連讀書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。

把這樣歹戲拖棚跟不上時代的教養觀念與方法,就留在上個世紀的教訓中吧﹗不要再企圖控制與幫孩子打理一切,在成長的過程中,孩子要學習的是自己對生活與課業的增能,與培養察覺後轉換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讀書,只是孩子在學習生活技能的一部分,而教養的真正目的,就是帶領孩子可以身心健全的社會化,日後脫離父母庇佑的羽翼,也可以獨立融入社會生活與工作。

當孩子犯錯與面對失敗或挫折時,正是孩子能力大躍進的好時機。

現在社群聯繫發達,很多孩子的父母都跟孩子同學的家長設有群組,每次孩子遇上聯絡簿沒抄寫或是功課忘了帶等等狀況,可以看見父母在群組中求救的訊息,我總會想為什麼孩子忘了自己該做好的事時,都是父母在幫忙處理與善後呢﹖這樣孩子到底是會感激父母的仗義相助﹖還是會覺得自己的事不需要自己負責呢﹖因為天塌下來了都會有父母幫忙扛著,這樣真的是在幫助孩子嗎﹖

國小國中的孩子為什麼要抄寫聯絡簿﹖因為要家長監督孩子嗎﹖在小學低年級的階段,父母可以陪著孩子逐項檢查聯絡簿的細項。但要讓孩子知道逐項完成聯絡簿的細項,是孩子自己的責任,而正確抄寫聯絡簿與帶回需要完成的作業,更是孩子的義務。

當孩子上了國中,很多孩子都有自己跟同學聯繫的方法,如果他漏抄、漏帶,先試著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,他才會要求自己不粗心,更切實地記錄與學習。

長子善後完我也煎好魚。我們討論著剛才發生的事,他說:「因為我不知道果汁機的蓋子沒有蓋緊,就直接想倒出果汁,可能太急太用力,一下就把蓋子倒下來,才會嚇了一跳叫出來﹗」我說:「對不起﹗媽媽忘了跟你說要把蓋子打開再倒果汁,因為這樣果汁機的蓋子才不會弄得太髒也比較好倒,為了打開方便,我可能沒有蓋緊,下次要幫忙倒果汁時,要記得打開蓋子唷﹗」他說:「好﹗我會記得。」

請孩子幫忙做家事,不但可以增加親子相處的機會,與了解處理家事的模式和習慣,同時常常有優化處理家事流程的效果。

現在讀高一的長子,下午五點多放學回家時,正是我在準備晚餐的時刻。他常常幫忙燙蝦、炒菜、煮湯等,這次第一次幫忙倒果汁,他才知道媽媽倒果汁時都會把上蓋打開才倒,只有參與才能增進了解。

很多事,我們因為做習慣就習以為常,但是你的家人可能不知道你處理事情的流程和步驟,在幫忙時可能反而變成了添亂,這時,你該怎麼做呢﹖

家人帶著善意的溝通很重要,因為很多家人也常常在進行溝通,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,帶著敵意、惡意,或是想找替罪羔羊在批鬥對方似的心意,往往溝通不成,反而讓家人的感情更形疏離與隔閡,這樣不是兩敗俱傷嗎﹖

善意,是家人之間最需要的粘著劑。

孩子跟大人一樣,都會犯錯。當孩子犯錯時先不要急著用自己的想法與做事步驟去糾正與批判,先讓孩子善後,後再來討論,也許孩子的想法與步驟,可以優化平常你做事的方法。

教養,是讓親子生活更舒適與更融洽的魔法。我們從甚麼都不會的小嬰兒開始教起,孩子教愈大,他能做得事就愈多,他的反饋與貢獻也常常會優化我們的做事流程,讓大家一起生活的快樂指數也同時在上升。

不要害怕犯錯,同時也不要討厭孩子犯錯,只要引導孩子修補錯誤與善後,事後再作善意地檢討與修正,這樣往往可以優化生活與增進感情。

#尚瑞君著作#優雅教養:傾聽、陪伴、愛,教你解讀孩子的心,陪你養成親子之間良好的生活習慣,讓教養變得優雅又有效率。博客來四九折特價176元。
博客來 https://reurl.cc/M7O2WL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生命從愛中來也在愛中成長 交流從傾聽開始也從傾聽互動 透過解讀與同理拉近彼此的心
View all posts